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正式确立人工智能概念,近七十载间,AI历经了从理论萌芽到多模态大模型广泛应用的发展。从早期基于规则的符号主义,到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主义,再到如今借助大数据训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,其技术迭代呈指数级加速、爆发式发展,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图景、知识供给模式和科研创新范式,进而重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观念,教育已经进入改变底层逻辑、重塑自身生态的智能时代。《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(2024)》显示,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美元,其中教育领域AI应用市场占比达8.7%,彰显出该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。
高校在AI发展进程中扮演着“双引擎”角色。一方面,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镇,高校应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或研究机构,在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等核心领域加大研究力度,为AI技术突破贡献力量。另一方面,高校肩负着引导AI向善的重任,要将思政工作与AI伦理知识有机结合,固理想信念之魂,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伦理观,确保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坚守科技向善的底线,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。
AI能推动高校思政育人精准化迈向新阶段。AI技术可搭建全方位、多维度的高校学生动态评估体系,通过收集学生课堂表现、社团活动、消费行为等数据,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勾勒学生思想动态、学习状况及生活需求,为思政工作者开展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撑,推动思政教育从“大水漫灌”向“精准滴灌”转变,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料,结合学生思想倾向开展个性化心理疏导与思想引领。
AI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。当前,意识形态安全日益重要,高校需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管控,积极有效应对AI技术开放性与匿名性带来的错误思潮和不良信息传播问题。数字鸿沟问题进一步凸显,高校要关注不同地区、家庭背景学生在AI技术获取与使用能力上的差距,保障思政教育的公平性。思政队伍数字素养参差不齐,高校应加强对思政工作者的AI技术培训,提升其运用AI开展工作的能力。为应对日益增加的数据安全与学术伦理风险,高校需建立健全学生数据安全管理制度,加强AI学术诚信教育,规范AI在学术领域的应用。
坚守技术安全底线,保障学生权益与学术诚信。高校要树立数据安全意识,建立健全学生数据安全管理制度,明确数据收集、存储、使用、销毁流程,加密处理数据,严格权限管理;定期组织网络安全专家对思政AI系统进行渗透测试,开展网络攻防演练,提升应对网络攻击能力。同时,要将AI学术诚信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,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,利用AI建立学术不端预警系统,检测学生论文、作业,营造良好学术氛围。
668.26MB
查看852.32MB
查看34.4MB
查看231.26MB
查看
网友评论更多
759戚佳超w
新易盛股价跌6.85%,诺安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,持有13万股浮亏损失228.67万元
2025/08/21 推荐
1987宣娅弘566
摩莎科技丨你还在为 IP 配置管理...
2025/08/20 推荐
537柳素岚tq
游戏科学科发布《黑神话:钟馗》 官网同步上线
2025/08/19 不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