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研之所以“扎堆”,原因是多样的。一个谓之“政绩驱动”。有的部门将“调研次数”看成工作成效,甚至在年度考核中“下基层调研天数”也成了硬杠杠,这种量化考核自然催生出“打卡式调研”“蜻蜓点水式调研”,让基层干部想不通为啥“同样的水稻田,不同部门每月要来拍三次照”。一个谓之“信息隔离”。一些地方缺乏统一的调研信息共享平台,导致各级部门重复采集数据,每次调研都大同小异,问同样的话,填同样的表,造成人力严重浪费。还有一个谓之“资源错配”。地方一旦冒出一个典型,马上就成了各部门争相调研的“香饽饽”,而真正需要关注的落后地区反而无人问津。“明星单位”的基层干部疲于应付,自嘲“我们不是在迎检,就是在准备迎检的路上”。
不可否认,一些脱颖而出的“明星乡镇”“典型示范”,的确探索出了契合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。通过调研先进典型“解剖麻雀”,及时学习经验,有利于开阔思路、推动工作。然而,各地资源禀赋、发展阶段、现实条件千差万别,经验借鉴还要秉持“因地制宜”的原则。“扎堆调研”不仅造成资源浪费,让调研效果大打折扣,还会增加基层负担,让群众心生不满。
避免“扎堆调研”,可探索建立省级调研统筹平台。首先,借鉴“调研一张网”经验,实行“三统三禁”:统一登记调研计划、统一调配时间窗口、统一共享数据成果;禁止无课题调研、禁止重复调研、禁止超标接待,把调研频次降下来,把调研质量提上去。其次,推行“问题导向”考核机制。将调研质量考核指标从“下去多少次”转变为“解决多少问题”。再者,建立调研“负面清单”。明确禁止各种形式主义调研,比如主题空泛的“漫游式”调研、方案雷同的“克隆式”调研、走马观花的“观光式”调研、层层陪同的“仪仗式”调研、只听汇报的“盆景式”调研等。
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,也是下情上达的基本抓手。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强调“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”,要求“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,总结经验、研究问题、解决困难、指导工作,向群众学习、向实践学习,多同群众座谈,多同干部谈心,多商量讨论,多解剖典型,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、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,切忌走过场、搞形式主义”。中办、国办近日印发的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,也指出“不得向同一地方反复安排督查检查事项,不得就同一事项层层对同一地方开展督查检查,防止多头重复、集中扎堆”。只有将中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,才能让“扎堆调研”销声匿迹,让基层干部从迎检中解脱出来走向田间地头,让调查研究这个“传家宝”真正回到它应有的位置。
管家婆一码一肖资料下载手机版在哪下载安装?管家婆一码一肖资料下载手机版好用吗?
作者: 步朗贵 2025年08月21日 11:13815.10MB
查看220.47MB
查看37.0MB
查看536.0MB
查看
网友评论更多
133尤仁伊e
俄公布日本731部队细菌战解密文件
2025/08/21 推荐
1601柯莉飘947
BIS-6360FT-A10:搭载飞腾E2000Q...
2025/08/20 推荐
282阮月楠oc
天硕工业级M.2 NVMe SSD固态硬盘...
2025/08/19 不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