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供给侧,有新质生产力的脉动。数字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,催生了新的就业形态。例如,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,赋能千行百业,改变就业格局。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、人工智能数字人训练师等陆续入列新职业、新工种。新技术落地应用,既创造着新的工作分工,也赋能传统职业转型升级。就业新赛道,往往就诞生于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的地带。
看消费端,有高品质需求的牵引。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稳定在1.3万美元以上,正处于消费升级关键期。当前,居民消费向发展型、享受型和品质型升级,需求日益个性化、多样化。健康照护师、研学旅行指导师、装修管家……一大批新职业,在更加细分的消费需求中拔节生长。新需求牵引新供给,让劳动者有了更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。
比如,无人机驾驶员2019年成为首批新职业,而低空经济迅猛发展形成的人才缺口,也让一些人动起了歪脑筋。有的机构资质不全、收费混乱,甚至为揽客搞“速成”,号称“包就业”。越是快速增长期,治理越是不能缺位。加快形成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,完善职业标准和准入门槛,规范从业认证与人才培养,才能护航新产业健康发展。
动能转换、业态向新,势必造成就业的结构性矛盾。让岗位供给与人才供给更适配,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。去年10月,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》印发,明确提出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,确保60%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。现实中,不少企业也在针对劳动者的终身学习和技能更新进行有益探索。坚持“投资于人”,着力弥合知识鸿沟、技能鸿沟,推动职业焕新迭代与人的发展提升同步,就能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、竞相迸发。
职业的新陈代谢,折射时代的发展变迁。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,是社会充满活力的生动注脚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,不断细化优化社会分工,大力发展新业态、新模式,积极挖掘、培育新的职业序列,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。”积极拥抱新变化,加快塑造新动能,新的机遇就在前方,新的未来就在脚下。(李铁林)
450.22MB
查看35.36MB
查看63.6MB
查看347.72MB
查看
网友评论更多
858王君娴m
多人诬告陷害他人被严肃查处,3名干部获澄清正名!
2025/08/21 推荐
1637桑洁晴998
王晶谈蔡少芬演《甄嬛传》的无奈
2025/08/20 推荐
148施信慧ug
特朗普打趣泽连斯基:这回穿西装了
2025/08/19 不推荐